11940年中研院院长补选记11(1 / 1)

加入书签 本章报错

强烈推荐:

虽然此谕并未提及“立宪”,但这毕竟是清政府预备立宪的标志,因此得到国内外广泛好评。有外国舆论认为ฦ这说明中国“已如梦方醒”,而“京内京外,学界、商界,欣然色喜,群相走告”,“学界谱诗歌,军界演军乐,商界则预备金花彩烛”,准备热烈欢送五大员出洋考察政治。1้1月末,清廷下令成立了考察政治馆,其职能是研究、编选各国宪政资料供朝廷参考,在预备立宪的路上又走了一小步。经过一番曲折,五大臣终于在1月底离京,踏上出洋考察政治之路。

如果说190่年以前,立宪派、革命派还过于弱小,根本不是清廷的“对手”的话,那么此时,它们的力量空前壮大,已๐可与清廷比试一番。此后,这三种力量的角力,最终决定了近代中国的命运。立宪派与革命派生激烈论战,最终以革命派胜利结束。立宪派之所以败下阵来,其实并不是其理论无力,而是其理论的基点是清政府能立宪。然而,清政府190年在重重压力下迈出不小的一步后,却又基本止步不前。这时,政治的逻辑只能是革命。

对这场在中国领土上进行、直接关系中ณ国利害甚至命运的战争,国人当然极为ฦ关注。但有意思的是,国人虽然谴责这场使东北居民惨遭兵燹之祸的战争,对国家衰败至此、遍地生灵涂炭深感痛心,却对这场战争的胜负更感兴趣,纷纷预测战争进程、结局及其对中国的影响。此时仍十分弱小的立宪派敏锐地感觉到这场战争有可能使国人的思想生有利于政治改革的变化,对战局异常关注。他们作出判断,认为实行君主立宪的日本可以战胜仍行君主的沙俄。就在日俄宣战后的第三天,立宪派的《中外日຅报》即表社论,认为长期以来都是白种人打败黄种人,白种人对非白种人进行殖民统治,而这次战争将使人认识到“国家强弱之ใ分,不是由于种而是由á于制”。还有文章预料日将胜俄,而此战之后,“吾国人之理想必有与今天大异者矣”。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次战争将使国人“悟世界政治之趋势,参军国之内,而触一般社会之噩梦,则日俄之ใ战不可谓非中国之幸”。他们说得很明白:

这样,中ณ国的立宪改革将更加困难。与立宪派预料并希望日本获胜相反,清廷和守旧派则ท预料并希望俄国获胜,而且已经制定了具体的亲俄外交方针。他们认为日本为一小小岛国,远非地大物博的俄国的对手。他们还认为日本实行君主立宪是“以权与民”,这样士兵在战场必然会“各顾其命”,难打胜仗;而俄国是君掌大权,军队一定令行禁止,因此必然是俄胜日败。对此,立宪派反驳说,国家的强弱不在大小,而在精神。日本虽小,但经君主立宪后精神蓬勃,“俄国虽大,而之气象与我国等”。另外,民权乃天赋之权,“故立宪国民每至战阵之ใ场,各以保守天权为务,生死不计也”,而这是“之国以军令示威者所可同日语耶”?

面对如此深灾巨祸ຖ,清廷不能不作个“交代”,在一道道上谕中,清廷竟把责任完全推给了“诸王大臣”: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